无限小说网

从黑暗中来,到白云中去 (第1/22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无限小说网】地址:www.533wx.com

历史跟他相比,只是一段插曲;

战争若知道他,定会停止干戈;

痛苦,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。

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,

装着山川、风物、丧乱和爱,

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。

——《杜甫》节选

<img src="/uploads/allimg/200411/1-200411114059515.jpg"/>

黄灿然

1963年9月生于福建泉州。1988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。著有诗集《游泳池畔的冥想》、《我的灵魂》、《奇迹集》,评论集《必要的角度》、《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》,随笔集《格拉斯的烟斗》等。另译有诗集、评论集和小说多部。现居香港。

黄灿然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“出道”,是“朦胧诗”以后有影响的诗人,1990年我比较正式地阅读现代诗以来,常能从各种刊物上看到他的名字。1993年出版的《后朦胧诗全集》就收录了黄灿然的17首诗,只是当时我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于坚、韩东、西川等“风云人物”身上,对他的作品不是太留意而已。

真正对黄灿然产生深刻印象已经是1996年冬天了。希姆博尔斯卡(当时译为申博尔斯卡)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,还在试刊阶段的《南方都市报》发表了黄灿然翻译的《在一颗小星下》,这是我读到的希姆博尔斯卡的第一首诗,也是这个异域诗人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。我一共见到过三种《在一颗小星下》译本,另两个译者是林洪亮和张振辉。三个译本,黄译最佳,语感节奏都拿捏得挺准,林译次之,节奏不错,最差的是张译,不厌其烦地将原作的长句生拉硬拽地断为两三个短句,并且随意分行,呆板直白,诗意全无。对于诗歌翻译而言,除了要保持原作的韵味,还需注重汉语的语感。一个不懂得诗歌的人去翻译诗歌,其结果只能使诗歌变成产品说明书。

随后,我开始比较正式地阅读黄灿然的作品,今天,我完全有理由以“丰富斑斓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。中国有很多既能写诗又能翻译诗歌的人,也有很多在写诗的同时又写文学批评的人,但大多数是勉强凑合,比如写得不错但译得差劲,或者恰好相反,翻译水平颇高但创作质量低劣,创作、批评和翻译齐头并进者却不多见,黄灿然是其中一个,也许是最拔尖的一个。

1963年9月,黄灿然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罗溪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巨乳美美 一个人妻的改变 淤痕 让我们荡起双浆 嫁给反派后人鱼不想努力了 神医娘子驾到,撩拨将军脸红心跳 开局大冤种!带着空间回年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