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玩弄历史的人(1 / 2)

千年一叹 余秋雨 982 字 2024-02-18

今天去加沙地带。

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敏感的地区,一到关口,就感到气氛比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还要紧张。

迎面是一个架势很大的蓝灰色关卡,以色列士兵荷枪实弹地站了三个层次。头顶岗楼上的机枪,正对准路口。远远望进去,经过一个隔离空间,前面便是巴勒斯坦的关卡。

这里要查验护照,但谁都知道,护照上一旦出现了以色列的签证,以后再要进阿拉伯的其他国家就困难了。因此,前几天从埃及进关的时候用的是集体临时签证,但那份签证今天并没有带在身边。于是,我们这帮人究竟是怎么进人以色列的,都成了疑问。更麻烦的是,几辆吉普车无牌照行驶的问题,在这里也混不过去了。

有一辆警车朝我们的车队驶来,警车上坐着一位胖胖的以色列警官,看派头,级别不低。他不下车,只是用沉闷的男低音调侃我们:

“你们,居然连什么文件也没有?没有签证,没有车牌,没有通行许可?”

他大概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车队,耸耸肩,不再说什么,只让我们自己得出结论。

想不出别的办法,只能打电话找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。不多久,常毅参赞和他的夫人潘德琴女士就开着车来到了关口。几经交涉,以色列警官终于同意我们几个人坐着办事处的外交公务车进去。

车子驶过巴勒斯坦关口,倒不必再停下检查。我们向憨厚的士兵们招了招手,他们咧嘴一笑,就过去了。

加沙地区的景象,与杰里科差不多。我们先到一个难民营,难民主要是一九六七年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各地阿拉伯人。由于已经过了三十多年,现在也已形成了一个社区。满眼是无数赤着脚向我奔来的孩子,按阿拉伯人的生育惯例,逃难过来的已是他们祖父一代了。

生活一看就知道非常贫困。但巴勒斯坦电视台的朋友用宣传的口气说,与三十年前相比,已经发生很大变化。

我问,这么大的难民区是由什么样的机构管理的?

他们说,是居民委员会。

我再问,居民委员会上面是什么机构?

他们指了指街口说:他。